本报实习记者 周圆
5月5日至6日,东西南北中业余羽毛球大赛昆山站在昆山市体育中心火热开战,400多名羽毛球爱好者齐聚一堂。与专业的羽毛球运动员相比,他们的水平显然有差距,但无论是60多岁的老人,还是30多岁的青壮年人,从他们的言谈举止,都能感受到他们对羽毛球的热爱。
“自娱自乐”的女双姐妹花
满脸的皱纹、丝丝白发,加之发福的身材,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羽毛球赛场是很容易被发现的。5月5日,东西南北中羽毛球大赛昆山站小组赛现场,就出现了这样一对姐妹花。
今年同为61岁的王卡克和盛婄,都来自苏州,是昆山站年龄最大的一对女双组合。本来报名参加的是G组(60至64岁),可由于只有她们一对这个年龄段的选手,因此组委会按照规定将她们划入到了F组(55至59岁)。这样一来,原本在G组的年龄优势,在F组就成了劣势。
结果在与同组别的年轻选手较量中,王阿姨和盛阿姨连负两场,无缘下一轮。但她们依旧很开心。“我们总算输了,证明对手的实力比我们强,我们是独孤求败!”王阿姨走下赛场笑着说,绽放出灿烂的笑容,刚刚的失利从她的脸上丝毫未能看到。“我们参加这个比赛就是自娱自乐,没想到要赢什么比赛!”一旁的盛阿姨补充说。选择羽毛球让她们的退休生活过得很快乐健康,每天早晨6点至8点她们都会打球。
本来白血球较低的王阿姨,自从5年前开始打上羽毛球后,现在身体的各项指标都比较正常。而比她小几个月的盛阿姨,自从5年前选择羽毛球后,身体更加健康。
虽然天天打球,但王阿姨和盛阿姨还是第一次参加东西南北中羽毛球大赛。
第一次比赛的经历,让两位阿姨很是享受。“打羽毛球,我们就要有阿Q精神,不在乎得失、不在乎名次,只要参与就很快乐,即使倒数第一也无所谓。”王阿姨说,“明年有这样的比赛我们还会参加。”
“从一而终”的男双搭档
6日的决赛场地上,男双选手汪鉴/庾昉的精湛技艺,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,他们参加的B组男双决赛也成为当天人气最高的比赛,很多结束比赛的运动员都站在旁边观看。
汪鉴与庾昉都来自上海,从东西南北中羽毛球大赛昆山站举办以来,他们每年都来参加,已经是连续三年了。而这三年他们也垄断了B组(25岁至34岁)的男双冠军,这一次也不例外,但决赛两局比赛都是险胜。
“现在大家打羽毛球的水平越来越高了,今年拿到这个冠军真是太不容易了。”34岁的汪鉴说,“我们的年龄在这组选手中是最大的,大家都在冲击我们,好在我们坚持下来了。”
其实,汪鉴和庾昉的坚持不只是一场比赛,而是他们从七八岁时选择打羽毛球开始。
因为羽毛球,汪鉴和庾昉相识,也因为羽毛球他们成为朋友。“我们从七八岁开始就接触了羽毛球,也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。平时,我们俩没事的时候就会相互切磋、相互学习、相互提高。”33岁的庾昉介绍说,“这么多年下来,羽毛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。”现在,汪鉴拥有了自己的羽毛球俱乐部,这次比赛他也是以“汪鉴羽毛球俱乐部”会员的身份报名参赛的。每天他都会来到自己的俱乐部,与会员们交流。而小一岁的庾昉目前是一名“传道解惑”的羽毛球教练。这次比赛他还带来了自己的两个学生来参加。“让他们通过这次比赛,感受到羽毛球的魅力,真正地喜欢上羽毛球。”
明年昆山站再有比赛,届时35岁的汪鉴就要升至C组,而34岁的庾昉还将“留守”一年,两人的“无敌组合”很可能要拆开。但无论如何,他们都表示只要有比赛就一定会来,只要能打球就知足。“既然选择了羽毛球我们就会从一而终。”庾昉说出了他们的心声。